请选择要预约的馆址
工作动态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 传统节日知多少

来源:呼和浩特博物馆 发布时间:2020/06/13 浏览次数:1669 [ ]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着灿烂的文化,节日文化便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我们一起来感受四大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是中国传统的“大年”。在中华民族众多节日中,春节起源最早,最富有民族特色,也最为隆重。春节的节期从腊月二十三持续到正月十五,民间有歌谣: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儿,捏造鼻儿(饺子);大初一儿,撅着屁股乱作揖儿。

今天所说的春节,即正月初一,在古时称上日、元日、朔日、朔旦、元正、正日、正旦、正朝、元旦等,而“春节”一词与“春季”同义。1911年12月31日,湖北军政府在发布的《内务部关于中华民国改用阳历的通谕》中,将农历的年节称为“春节”,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元月一日定为元旦,即阳历年,而农历正月初一通常在立春前后,故定为“春节”,即阴历年。



2---清明节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既是自然节气,也是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清明节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初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气温升高,吐故纳新,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清明节有着久远的历史,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后续渐渐融合了寒食节和上巳节的习俗。寒食节在清明节前,是冬至之后的第105天。寒食节的起源有个广为人知的传说——介子推割下自己的肉救了重耳,重耳成为晋文公后大封功臣,却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带着母亲隐居绵山,晋文公为了逼介子推出山便放火烧山,结果介子推背着老母死于老柳树下。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这一天不许生火,只吃生冷食物,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其实,寒食节的真正来历是对远古“改火”旧习的沿袭。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春归伊始,万物更新,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fú xì)”,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曲水流觞:众人沿河而坐。在上流木盘中放置酒杯。木盘顺流而下,停在谁面前,谁就端起酒杯一饮而尽。曲水流觞既是游戏又是祈福仪式)由于与清明节日期相近,到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被清明节所取代,宋元时期,清明节则融汇了寒食节与上巳节两个节日的习俗,成为一个重要的节日。



3---端午节五月初五端午节是夏季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节日。端午节萌芽于先秦时期。在医学不发达的古代,农历五月被视作“恶月”,因为此时气温升高,蛇虫繁殖,病毒滋生,人们会感到惊惧和警觉。到了汉代,虽然五月也是有诸多禁忌的恶月,但是五月五日作为一种固定的节日,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而且在汉代,人们已经把端午节与屈原联系起来。魏晋南北朝是端午节趋于定型的时期,此时有了吃粽子划龙舟的习俗活动。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中第一次使用了“端午”一词:“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始也,谓五月初五日也。”这里的“角黍”就是粽子,古时候人们用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



魏晋南北朝时期,“屈原说”影响大了起来,成为主要的说法。端午节的主要习俗(赛龙舟与吃粽子),已经开始与屈原联系起来。端午节的节日气氛也由原来的神秘、恐怖、不祥转变为轻松、欢乐、喜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端午节已经洋溢着的节日的喜庆气氛,被看作是“良节”。隋唐时期,端午节成为全国性的大节日,端午节纪念屈原的说法普及开来,节日气氛也更加喜庆、热烈,各种娱乐活动热闹非凡。之后各朝各代将端午节的习俗和庆祝方式沿袭了下来,主要的习俗有以下几种:

  1. 划龙舟


2.挂艾草与菖蒲端午是入夏后第一个节日,气温上升,正是疾病多发的时期,所以在很多年前人们往往会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们用它来驱病、防蚊、辟邪。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妖怪,会在五月来临的时候突然出现,见人便咬,有的时候还吃人,人们为此恐惧不已。后来有一天来了一个游方道人,告诉人们在门上插上艾草和菖蒲,这样妖怪就不敢出来了。人们依法行之,果然妖怪不敢再犯,后来插艾草菖蒲这一习俗便慢慢流传了下来。3.吃粽子

4.拴五色丝线



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五色和五方的对应:东方 青龙 属木;南方 朱雀 属火;西方 白虎 属金;北方 玄武 属水;中央 无极 属土)在端午这一天,孩子们要在手腕脚腕上系上五色丝线,以保安康。

5.画额“柳叶青, 梅子黄 , 家家户户过端阳, 大人喝着雄黄酒 ,儿童额上点雄黄 , 画个 `王' 字学虎样”。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以镇邪。



6.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佩在胸前,香气扑鼻。



7.避五毒      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蝎子、毒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没之时,很多疫病都是由它们带来,为了消灭这些毒物,人们常用红纸将“五毒”剪成剪纸 ,贴在门 、窗 、墙 、炕上 ,有的还剪成装着五毒的葫芦图案,意为镇邪之物——葫芦已把五毒给镇住。另外,民间认为端午节用五瑞薰香洗浴,也可以去除各种毒害,这五瑞分别为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山丹。



4---中秋节“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夏官·大司马》,但此文中所提到的“中秋”并不完全等同于八月十五。在宋朝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首次提到了“中秋节”:“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在古代,将处于秋季中间的八月,称为“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由于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平时更加明亮,故也称为“月夕”。中秋节的起源,与人们秋祀、拜月的信仰有关;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加入了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增加了神秘色彩;赏月、咏月等活动使中秋节拥有了广大的群众基础;而吃月饼这一习俗的形成,更是注入了人们对于团圆的美好愿望。因此,祭月、赏月和月饼便成了中秋节的重要文化要素。

呼和浩特博物馆

0471-3592545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新华大街44号

昭君博物院

0471-5150061

呼和浩特市玉泉区209国道

将军衙署博物馆

0471-6901265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新华大街31号

公主府博物馆

0471-6527433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通道北路62号

五塔寺博物馆

0471-5972640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玉泉区五塔寺后街48号

丰州故城博物馆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河西路与林路交叉路口往西约100米

蒙ICP备2021000119号 蒙公网安备 15010202151100号        网站建设   网站地图

呼和浩特博物院|呼和浩特博物馆 |  呼市博物馆 | 呼和浩特公主府 | 清·和硕 恪靖公主府

网站访问量 2256701
收回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