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级制度在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不仅贯穿于封建的政治领域,而且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建筑上当然也不例外。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一般由屋顶、构架和台基三部分组成。其中屋顶在整个建筑中所占比例比较大,几乎可以达到二分之一,而且由于位置比较显眼,屋顶便成了古代建筑当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形式多样,按照等级由高到低的顺序,屋顶样式分别为: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卷棚顶、攒尖顶。接下来,我们依次来了解一下每一种屋顶样式的特点。一、庑殿顶
庑殿顶又称四阿(e,屋檐)顶, 是“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主要有正中的正脊和四角的垂脊, 共五条脊, 所以又称为五脊殿。有单檐庑殿顶和重檐庑殿顶两种样式。
重檐庑殿顶,是在庑殿顶之下又有短檐,四角各有一条短垂脊,共九脊。它比歇山顶出现得早,后来成为古代建筑中最高级的屋顶形式。现存的古建筑中,如太和殿就是此种殿顶。歇山顶的等级仅次于庑殿顶。由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故称为九脊殿。由于其正脊两端到屋檐处中间折断了一次,分为垂脊和戗脊,好像“歇”了一歇,故名歇山顶。歇山式的屋顶两侧形成的三角形墙面,叫做山花。歇山顶有单檐、重檐的形式。这种屋顶多用在建筑性质较为重要,体量较大的建筑上。现存的古建筑以五台山南禅寺大殿为最早。悬山顶是两面坡顶的一种,一般有正脊和垂脊,也有无正脊的卷棚悬山,山墙的山尖部分可做出不同的装饰。特点是屋檐悬伸在山墙以外( 又称为挑山或出山) 。悬山顶也是中国一般建筑中最常见的形式,只用于民间建筑,规格上次于庑殿顶和歇山顶。硬山顶是双坡屋顶形式的一种,山墙同屋面平齐,也有略微高出屋面者,两坡相交处有屋脊。公主府便是典型的硬山式建筑。卷棚顶也叫元宝脊,建筑屋面也分前后两坡,但中部没有正脊,屋顶的前后相接处,用柔和的弧线形曲面相连,比其他形式的屋顶显得灵活多变,屋面坡度比较平缓轻巧,在园林建筑中较为多见。包括圆攒尖,四角攒间,三角攒尖及八角攒尖等。攒尖顶多用于面积不太大的建筑,如塔、亭、阁等。特点是屋顶较陡,无正脊,只有数条垂脊交于顶部,在上面覆盖一个宝顶。一般以单檐为多,两重檐已少见,三重檐的极少见。攒尖顶最早见于北魏石窟的雕刻,实物较早的有北魏嵩岳寺塔、隋代的神通寺四门塔等。 神通寺四门塔(四角单檐攒尖)
瘦西湖钓鱼台(四角重檐攒尖)
扬州文昌阁(三重檐攒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