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要预约的馆址
  • 【院藏精品文物展——玉器篇】

      目  录
      前  言
      1、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碧玉玦
      2、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碧玉环
      3、新石器时代玉双联璧
      4、新石器时代白玛瑙玦
      5、战国玉龙钩
      6、汉蒲纹玉璧
      7、北魏五鹿同春纹玉牌
      8、宋持荷童子形玉坠
      9、元龙首玉带钩
      10、元缠枝莲纹龙头玉带扣
      11、元玉剑格
      12、元勾云纹玉剑彘
      13、元玉雕螭龙纹帽顶
      14、元镂雕花鸟缠枝莲纹玉炉顶
      15、元银鎏金镶镂空缠枝莲蟠螭虎纹玉带扣
      16、明镂雕蟠螭纹玉带扣
      17、明鹅形玉坠
      18、明桃形浮雕童子持莲纹玉牌
      19、清龙纹玉佩
      20、清蟠螭龙形玉带钩
      21、清龙首玉带扣
      22、清雕太师少保纹玉件
      23、清椭圆形玉如意头
      24、清银镶珊瑚玉松石带饰
      25、清福寿双全纹玉瓦子
      26、清浮雕童子黄玛瑙烟嘴
      后  记

      前  言
      在人类文明的时间轴中,从玉器到玉文化再到玉文明,玉,伴随中华民族走过了近万年的历程,成为中华文明最重要的物质载体;也是中华文明区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重要特质。
    万年前,软玉加工技艺一经诞生,就闪耀出亚欧大陆东端人类的智慧的光辉。自此,从东北松辽平原到长江流域,从西北昆仑山巅到南海之滨,从摹写自然精灵到法天象地,每个时代的玉文化都体现出对前代文化的继承,与其他玉文化的交流融合,在此基础上聚合而成了繁星如画的中华史前玉文化。
    博物馆是民族和国家的“血脉”所在。依依回望,以小南山文化玉器开始燎原的点点星光,凌家滩、红山到良渚文化的万物有灵,夏商文化的礼仪分判,春秋战国的高华古玉,隋唐以降的巧思技艺,描绘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谱,呈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玉器万年史诗画卷。
      1、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碧玉玦,直径2.35cm,厚1.66cm。在新石器时代,最有特色的玦形器为红山文化出土的兽形玦。器型呈环状,方形,中间穿洞,下方有一缺口。雕兽头,另一侧雕兽尾,环上光素无纹。上方有细穿孔,当是佩戴的装饰品和符节器。

    图片.png

      2、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碧玉环,直径10.52cm,厚1.41cm。玉色为青色。外轮廓呈椭圆形,内孔近圆形,器身中部略厚,内外边缘呈钝刃状,器表抛磨精细。

    图片.png

      3、新石器时代玉双联璧,长12.35cm,宽7.18cm,厚0.55cm。青灰色,器体扁平,两璧相连,连接两端有两处缺口,璧孔出现旋刻取芯产生的台痕,外缘磨薄如钝刃,靠近顶端居中钻有一小孔。

    图片.png

      4、新石器时代白玛瑙玦,直径5cm,厚0.6cm。青白色玛瑙加工而成,形如环且有缺口,内外边缘呈楔形,玦口两端呈楔状,有切割痕。

    图片.png

      5、战国玉龙钩,长9.69cm,宽1.45cm,厚1.61cm。战国为带钩盛行期,此钩为乳白色透闪石玉制作,质地细腻莹润,器表打磨抛光精细。玉龙钩为“S”状扁平体,以玉龙为首,钩尾为燕尾,昂首回顾,曲颈拱背。

    图片.png

      6、汉蒲纹玉璧,直径14.18cm,厚0.39cm。汉代青玉蒲纹系璧,器表呈有玻璃光泽,包浆自然。蒲纹,即蒲席的纹样,始于战国,流行于汉代。玉璧由三种不同方向的平行线交叉组织,碾法干净利落。

    图片.png

      7、北魏五鹿同春纹玉牌,长27cm,宽13cm,厚2.09cm。五鹿同春,是中华民族传统吉祥纹祥之一,寓意天下皆春,万物欣欣向荣。

    图片.png

      8、宋持荷童子形玉坠,长5.64cm,宽2.88cm,厚1.41cm。童子形象为宋代玉作品中最常见最具代表性题材,其中执荷莲童子是最流行的一种造型题材。宋代童子手持的莲花饱满、挺拔,莲花过头顶。寓意莲生贵子,多子多福。

    图片.png

      9、元龙首玉带钩,长8.5cm,宽2.5cm,厚1.1cm。元代带钩制作时选料较大,且厚重。形制为“S”形,钩头作龙首形,钩身高浮雕螭龙纹,钩钮位于钩体中部,整体造型粗犷豪放,刀法重而锋利,给人以不拘小节,大刀阔斧之感。

    图片.png

      10、元缠枝莲纹龙头玉带扣,长4.93cm,宽3.13cm,厚1.2cm。现展于呼和浩特博物馆。玉质白中泛灰,细腻温润。单面雕,主体缠枝莲花纹,钩首为龙首,似方形,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图片.png

       11、元玉剑格,长5.03cm,宽3cm,厚1.3cm。玉剑格是镶嵌宝剑上的一件玉器,穿嵌在剑刃和剑柄之间,用于分隔,间接还有保护手的作用。此剑格玉质温润,为和田玉质,素面无纹。

    图片.png

      12、元勾云纹玉剑彘,长4.5cm,宽2cm,厚1.04cm。这是另一件宝剑上的一件玉器为剑鞘上的装饰物,装饰固定剑身并作用于佩戴腰间。青黄玉质,阴刻阶梯形勾连云纹。

    图片.png

      13、元玉雕螭龙纹帽顶,长3.9cm,宽2.14cm,高2.16cm。现展于呼和浩特博物馆。整体采用浮雕、镂空相结合的技法雕刻螭龙纹。帽顶,又称冠顶、顶戴,是古人使用在冠顶端上的一种装饰,通过不断完善、发展,帽顶成为用于区分戴用人员等级尊卑的一种特殊冠饰。

    图片.png

      14、元镂雕花鸟缠枝莲纹玉炉顶,长4.65cm,宽2.67cm,厚4.04cm。现展于呼和浩特博物馆。顶缀在铜炉、玉炉等香炉炉盖上的,用作装饰,由帽顶演变而来。整体采用浮雕、透雕、圆雕、镂空相结合的技法雕刻莲叶、莲花、苇叶、水草图案。

    图片.png

      15、元银鎏金镶镂空缠枝莲蟠螭虎纹玉带扣,长6.26cm,宽5.73cm,厚1.7cm。此带扣工艺复杂精美,在银托上采用鎏金工艺,镶嵌青玉质地透雕缠枝莲螭虎纹玉石,可见其主人身份之高贵。

    图片.png

      16、明镂雕蟠螭纹玉带扣,长12.48cm,宽4.44cm,厚2.41cm。玉质白色,带扣近似椭圆形。由钩、扣两部分组成,钩为龙首。钩、扣身各浮雕一蟠一螭,蜷身,体态浑圆。

    图片.png

      17、明鹅形玉坠,长5.79cm,宽4.48cm,厚1.37cm。鹅为白玉质,圆雕玉鹅,鹅颈部弯曲,头与背相连,尾部上翘,形态温顺安静,形象地展示出鹅栖息中的瞬间,呈现出惟妙惟肖画面感。

    图片.png

      18、明桃形浮雕童子持莲纹玉牌,长5.96cm,宽5.92cm,厚0.81cm。玉质白色,细腻温润。器作桃形,上端浮雕有一童子持莲图,并有小孔可系佩。

    图片.png

      19、清龙纹玉佩,长6.8cm,宽5.8cm,厚0.6cm。和田白玉,玉质温润,局部有黄色沁痕。整体呈矩形饼状,主体为令牌状,镂雕蟠龙伏卧于令牌之上,采用阴线、浮雕加镂雕的工艺,造型精美,栩栩如生。

    图片.png

      20、清蟠螭龙形玉带钩,长14.48cm,宽2.86cm,厚2.87cm。这件玉带钩上所雕的图案为清代常见的螭龙纹,又被称为“苍龙教子”纹,为我国传统的吉祥纹样之一,有“望子成龙”之意。

    图片.png

      21、清龙首玉带扣,长11cm,宽4.6cm,厚1.6cm。玉质白色,带扣近似矩形。由钩、扣两部分组成,钩头为龙首。

    图片.png

      22、清雕太师少保纹玉件,长6.14cm,宽5.2cm,高3.1cm。古三公中位最尊者为“太师”,“少师”与少傅,少保合称“三少”。以“狮”“师”同音,以“太师少师”为高位的象征,而借音借意以狮为师是官运亨通的意思。此摆件借用“太师少保”吉祥寓意,整件和田青玉雕工完美,局部有黄色沁痕。

    图片.png

      23、清椭圆形玉如意头,长8.1cm,宽6.63cm,厚1.05cm。乳白色,局部有黄色沁痕。椭圆形头,A面浮雕大字八宝纹,B面浮雕花草纹。

    图片.png

      24、清银镶珊瑚玉松石带饰,长18.54cm,宽5.01cm,厚0.6cm。底托为老银,其上镶嵌有珊瑚与绿松石。珊瑚色泽红润,色泽均匀。

    图片.png

      25、清福寿双全纹玉瓦子,长12.4cm,宽10.6cm,厚1.05cm。这是一件典型的吉祥图案—清代和田白玉福寿双全瓦子。整体包浆非常莹润。

    图片.png

      26、清浮雕童子黄玛瑙烟嘴,长16cm,宽2.25cm。这件为清代影子玛瑙俏色雕人物烟嘴,玛瑙质地温润,唇口、束颈。利用影子、轮廓等技法,雕琢出一小童子形象。在传统玉雕中童子和鱼的造型组合包含有多子多福、连年有余之意。

    图片.png

      后  记
      玉,石之美者,凝结天地精华灵气,晶莹细腻,温润柔美。
      玉,中华文明的瑰宝,中华民族精神的物质载体,承载着区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重要特质。
      厚德载物,共融共生。悠悠玉文明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见证,展现着今天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驱动和深厚底蕴。源远流长的中华玉文明,历经数千年的沉淀与洗礼,更是促进民族和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汇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情感。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伴随着中华文明起源、发展、壮大的华夏玉器文化,无疑是最能契合与诠释五大突出特性的物质精华。弦歌不辍,薪火相传。围绕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践行使命,深入了解中华文明史,推动文化繁荣。本次展览将着力赓续中华文脉,做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积极呼应。


呼和浩特博物馆

0471-3592545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新华大街44号

昭君博物院

0471-5150061

呼和浩特市玉泉区209国道

将军衙署博物馆

0471-6901265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新华大街31号

公主府博物馆

0471-6527433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通道北路62号

五塔寺博物馆

0471-5972640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玉泉区五塔寺后街48号

丰州故城博物馆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河西路与林路交叉路口往西约100米

蒙ICP备2021000119号 蒙公网安备 15010202151100号        网站建设   网站地图

呼和浩特博物院|呼和浩特博物馆 |  呼市博物馆 | 呼和浩特公主府 | 清·和硕 恪靖公主府

网站访问量 7431767
收回
展开